当前位置: 首页>>特色教材>>正文

基础会计学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点击:[]次

前 言

本书是在吴群琪教授等学者编著、1993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基础上,结合会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进行大幅度修改形成的。按传承关系上看属于该书的第二版,但从书中内容及修改工作的承担人来看,本书可视为重新编著的成果,因为除书中的板块结构、运用到的分析案例用到原书的成果外,大部分内容都结合新的形势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而且整个修改的工作是由吴群琪教授指导杨红博士完成的。与我们所拜读的各版本的同类著作或教材相比,本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立足点鲜明。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力求阐述清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这也是当时编著此书、时隔十几年后又再次重新修改出版此书的基本动机。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除即将以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形式取代原实施的行业会计制度期间,《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之类的著作可谓雨后春笋般地跃然书市,但是我们始终感到这些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会计制度来写的,相当于会计制度的初步解释,一旦会计制度改变,新版的基础会计学或会计原理随之改变,基础理论随着应用变化,大有本末倒置之嫌,没有体现出会计自身应有的基础理论地位。此后至今,会计学基础理论又围绕着会计准则走,成为会计准则的初步解释,甚至用到的科目名称都准则化。我们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具有对应用的指导性地位。不论是会计制度也好,会计准则也好,都属于会计学科应用层面的范畴,不应该成为理论阐述的目标。由于种种现实中种种原因的约束,实际应用层面的规定完全可能不那么理论,理论上完全没有必要、也更不应该去圆其理顺其意,恰恰相反应指出现实应用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及相关条件的约束性。只有这样,会计理论才能立足于自身的地位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完善与发展,会计应用层面才能在基础理论指导下逐步趋于合理。我们认为,编著出版此书最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本书的学术价值,而在于推动学科发展的价值:召唤同行专家学者们重视探索会计学的基础理论。

2、内容结构独特。我国基础会计理论体系有两种基本结构。一是以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为框架;二是以会计循环逐级扩展为主线。在教学实践中,这两种结构各有所长所短。前者的主要不足是难以将会计核算过程的内在联系充分地表现出来;后者则难于避免不同会计循环之间的相互扯动而使主线模糊。编写本书时,我们力求将问题阐述清楚,又便于初学者理解掌握,在汲取原有结构长处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结构:把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集中阐述,为进一步介绍会计核算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并将这一部分列作基础理论篇;随后以会计核算业务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介绍基本技术和方法,列作第二篇。从目的上看,第二篇是学习基础会计的重点,而第一篇则是第二篇的理论支持,缺乏理论支持是难以真正达到学习目的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学的整体。此外,为了满足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本书还专门为非财会专业人员介绍读识会计资料的基本知识,并以之作为第三篇。

这种结构,尚属首创。既保持了基础会计学的整体性,又明确了其中的层次性、相关性。特别是第二篇,以会计核算各业务环节的内在联系——即“七相符原则”为主线,一气呵成,既能体现出会计核算系统性的特点,又服从了会计核算的程序规律。

3、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改革开放相适应,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现实方向。建国初,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并结台国情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充实,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式会计。但我国的会计理论毕竟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明显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西方会计则形成、发育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从总体上看,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此,更多地借鉴吸取西方会计,不论是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往来,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与具体的国情结合起来。我们不能步入非此即彼的误区。中式会计,在结合中国国情方面仍有很多可取的东西,尤其是将资金运动理论引入会计核算中后,大大地强化了会计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对于建立新的会计核算理论、方法体系仍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西方会计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实用主义色彩很浓,相当一部分内容只是实务描述而已,缺乏必要理论的支持;结构比较松散,逻辑性、整体性不强。这与西方会计运用的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西方会计本身的流派也比较多,各流派之间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尚无国际通用的会计核算理论及方法体系。在作深入的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中西方会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个不相融的体系,只要结合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对我国原有基础会计理论加以修正,完全可以建立起既与西方会计相融通,又能明显改正西方会计存在的不足、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编写本书的出发点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东西、把成书的希望寄托在编辑西方会计上,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造完善原有的基础会计理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既保留了资金运动理论在会计学中的理论主线地位,使得全书的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又能与西方会计以处理五大会计要素为基本框架的特点相适应。西方会计一般把会计要素作为规定性或惯例性的东西来处理,而本书则从资金运动理论的角度论证了会计要素的界定问题,填补了西方会计的理论空白。

总之,对于处理继承发展的关系,我们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会计理论体系为目标,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成书。

4、内容新颖。这本书是著述性质的。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我们近年来在基础会计理论领域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其中有些内容首次与读者见面。如在阐述会计对象时,从分析资金的一般特征入手,提出会计要素界定和会计科目设置的理论;会计实体与会计主体的划分;系统地总结出会计核算内在联系,提出会计核算的“七相符原则”,分析会计事项,总结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费用属性分析等等。我们以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精神,不允许“天下编书一般抄”那种沽名钓誉的恶习和学术上本不应该有、可目前却不能说是个别现象的以书为本投机取利之嫌染指书中。

5、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逻辑关系。本书介绍的是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编写时充分注意理论与方法之间的配合,力求避免空谈理论或写成“准则或制度的诠释”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阐述。我们认为,不论准则还是制度,都属于结合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原理的运用,不论是过去的准则、现在的准则还是将来的准则,也不论是中国的准则还是外国的准则,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准则和制度会不断的变化,如果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成为准则或制度的解释,从基本理论与运用的逻辑关系上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在介绍核算原理时要使用到会计科目,本书主要采用写实的办法而不直接延用准则或制度中规范的科目名称。生产共同费、期间费用只是按这些费用的特点及核算的要求将它们分类归集,至于在国内外的准则或制度中、在不同领域的核算规范中具体把它称为什么名称那是应用层面的事情。使用中用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都属于核算原理的应用而已。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本书内容,将能采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会计和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6、便于教学。本书是按会计学专业教材的形式编写的,编写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的特点。例如在第二篇中,从会计事项分析一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用的是一套完整的实例,以便体现出各业务环节的有机联系,在安排各章节内容时,既要将问题介绍清楚,又尽可能避免由前扯后的现象发生。

编成初稿时,我们考虑各层次教学要求上的差异,将内容按本科、专科、中专,非会计专业加以划分,并作了一些说明。但在讨论初稿时,专家认为,会计专业学习这一门课程的要求,不应该有明显的差别,学历层次不同,只是课程设置上有区别而已,至于非会计专业学习本课程,由教师根据情况选择更好。修改时我们采纳了专家的建议。本教材内容全部讲授约需65学时左右。会计专业学习的重点是第一、二篇,非会计专业是第二、三篇。

非常感谢参与原书创作的学者宋春雷、周国光、李祥义、凌振伟;感谢使用原书后提出过宝贵修改意见的教师俸芳、刘早春、王环、闫淑荣;感谢为编写并出版本书提供大力支持的周国光、陈引社、杨琦、云虹、曹杉青、李育森等学者。

我们并不认为本书已是“阳春白雪”,也无意去作公式化的谦逊,但本书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章节安排还不够合理,有的章节过于综合以至篇幅很长;(2)文字表达不够精炼、概括;有些用词前后还不够一致,特别在使用科目名称方面;(3)限于认识水平,错谬在所难免;(4)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编印校对还显得很粗糙。我们诚恳地盼望得到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教与斧正。同时对于书中出现的疏漏,恳请广大读者见谅。

本书可作为各层次会计专业教学用书、自学用书,也可供在职财会人员作为参考书。

本书编写大纲由吴群琪教授主持制定,编写内容在吴群琪教授指导下由杨红博士完成,全书由吴群琪教授审核定稿。

编著者

二O O九年十一月于长安大学

目 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概 述 1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 1

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职能 9

第三节 会计实体与会计主体 12

第四节 会计循环及其内在联系 18

第五节 会计学及其主要内容 23

第二章 会计对象、会计科目与账户 28

第一节 会计对象 28

第二节 会计科目 39

第三节 账户 48

第三章 借贷记账法及账户分类 54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54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60

第三节 账户分类 67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应用举例 75

第四章 会计准则 84

第一节 会计准则的概念 84

第二节 会计准则的作用 87

第三节 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 89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91

第五章 会计假设 102

第一节 会计假设的概念及作用 102

第二节 会计假设的分类 106

第二篇 会计核算技术

第六章 会计事项与会计凭证 117

第一节 会计事项分析 117

第二节 原始凭证及汇总 156

第三节 记账凭证 167

第七章 会计账簿 190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190

第二节 日记账 196

第三节 分类账 210

第八章 对账与结账 221

第一节 试算平衡 222

第二节 记账基础与账项调整 235

第三节 存货计价方法 250

第四节 成本计算 256

第五节 财产清查 282

第六节 财务成果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 293

第七节 对账与结账 302

第八节 会计核算形式 311

第九章 会计报表 322

第一节 工作底稿 323

第二节 会计报表种类及编制的一般要求 330

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 333

第四节 损益表及其附表 342

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 353

第六节 合并会计报表 363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 368

第一节 正确组织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368

第二节 会计机构 370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实施方式 372

第四节 会计人员 375

第五节 会计档案 379

第三篇 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

第十一章 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381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381

第二节 损益表 389

第十二章 财务报表分析 394

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394

第二节 比率分析 397

第三节 其他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412

关闭页面